中文 | English |
第24週 第2天 哈拿禱告
讀經:
撒母耳記上 1.1-2.11【繁體】 | ||
【简体】 | 【NIV】 | 【YouVersion】 |
箴言 3【繁體】 | |||
【简体】 | 【NIV】 | 【YouVersion】 |
親子靈修導讀 撒上1:1-2:11
通讀這段聖經:
歷史文化背景:
1. 以利加拿的身分支派,參見1:1和歷代志上6:16,22-28)。撒母耳他們家是住在以法蓮支派的地的利未人。歷代志上6:22說到他的先祖是可拉,你還記得可拉在出埃及的事情嗎?可拉當初悖逆就是因為不服神只給亞倫的祭司身分,想要自己也做祭司(出埃及記26)
2. 拿細耳人的願。有關的律法在:民數記6。撒母耳是被終身奉獻為拿細耳人在聖殿服事。終身奉獻為拿細耳人的例子包括參孫(士師記13),施洗約翰)。哈拿帶撒母耳去神殿時所帶的祭品就是為奉獻為拿細耳人做預備的。
3. 「萬軍之耶和華」在這段經文出現幾次?都是在哪裡?這個對神的稱呼從字面上看是什麼意思?這段經文只是在講不孕的哈拿禱告得到孩子的事,為什麼要用「萬軍之耶和華」稱呼神呢?請重讀哈拿的詩歌來體會「萬軍之耶和華」對她的意義。
4. 平安祭。哈拿一家在聖殿所吃的飯很有可能是「平安祭」。你還記得「平安祭」是什麼嗎?平安祭必然是在贖罪祭之後,它的意義是什麼?(參見每日靈修)
5. 不孕的苦難。對於那個時代和文化裡,不孕的女子遭受的不僅僅是想要得孩子的渴望不得滿足,還有各種從社會上而來的壓力,毗尼拿很可能是按照社會的規條娶的第二個妻子,就像撒拉讓亞伯拉罕娶夏甲一樣。這也是為什麼毗尼拿可以肆無忌憚激動哈拿的原因,她在全家到聖殿敬拜神的時候更變本加厲,就是當時的文化通認不孕是這人犯罪而遭神的咒詛。哈拿吃不下平安祭,也是自認為是不配吃。此處可以幫助孩子理解文化對人的價值觀和行為的影響。我們也很有很多現有文化的影響,如果直接帶入到經文裡,同樣會犯毗尼拿的錯還自以為是。可以頭腦風暴一下有什麼價值觀是我們因受文化影響而忽略甚至誤解神的話的。比較突出的有關於女子的地位的話題。
故事主線,請嘗試自己分段:
1. 哈拿的苦難和人的安慰 (1:1-9a)
1. 請找出與哈拿受苦相關的時間副詞(形容她受苦的頻率)、形容詞、動詞等等。她的苦難給她帶來的苦惱到了什麼地步?
2. 以利加拿怎麼安慰哈拿?哈拿有沒有得安慰?
2. 哈拿的禱告和神的安慰 (1:9b - 18)
1. 哈拿在神面前的禱告是兩分鐘的通知性禱告嗎?
2. 哈拿的禱告的時候求的只是一個兒子嗎?那麼為什麼她還要把孩子獻給神呢?請把她所求的都列出來。她求的是神「垂顧」、「眷念」、「不忘」她,這「垂顧」、「眷念」、「不忘」的表現是賜給她一個兒子。這就是「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那麼,你在禱告有所求的時候,應當思想你心中真正的渴求是什麼。你現在如果有什麼具體的事情想要求主成就,可以先回答,這件事情揭示的你最大的屬靈缺乏是什麼?
3. 以利對哈拿的回應是什麼?從人的角度來看,他的話比起以利加拿的哪個更溫柔更體恤?哈拿有沒有得安慰?為什麼以利的簡單套話反而使哈拿得了安慰?
3. 神的回答和哈拿的回應(1:19-28,2:20-22)
1. 神對哈拿的禱告的具體回答是什麼?2:20-22,神給她的是她起初所求的嗎?從這一點你怎麼看神的恩典慈愛?
2. 哈拿的回應:她給孩子起的名字的意思是什麼?哈拿對她的丈夫有任何隱瞞嗎?她的丈夫是阻止勸說還是支持呢?孩子斷奶(那時候大約3-4歲,甚至可能是5歲)以後,哈拿奉獻撒母耳做了些什麼?
4. 哈拿的頌讚 (2:1-10)。這其實是哈拿的回應的一部分。哈拿的頌讚超越了一個不孕婦人所求被成就以後的認知,她的頌歌最後指向一位君王,因那時候以色列沒有王而被認為是預言性的指向耶穌。因此哈拿的頌歌與摩西之歌,米利暗之歌、底波拉之歌、馬利亞之歌、大衛詩歌並稱prophetic psalms。
1. 請在哈拿的詩歌裡列舉神的作為(動詞)
2. 列舉神的屬性(形容詞)
3. 當哈拿提到一位當時不可能有的「王」的時候,這詩歌就成為對耶穌的預言,前面神的作為和屬性就直指救恩。這預言在哪一句?
琢琳
1. 打印經文。
2. 一起禱告開始
3. 讓孩子讀,勾畫重點,紀錄下自己想問的問題。
4. 討論時間,請孩子分享自己的問題。討論、紀錄。經文引導列在下面
5. 應用分享(不可缺)。應用部分也列在下面。
6. 禱告結束
今天的經文可以引導的方向:
應用部分
1. 今天的經文和後面的分享討論,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點?
2. 如果反省一下你自己的生命,你認識到你自己的什麼掙扎,是跟沒有意識到與上面的1中所分享的相關的。
3. 從這一點你有什麼思考?你覺得遇到同樣的掙扎的時候,你可以怎樣提醒自己?
zhuolin
附:
親子導讀簡介
https://bibleplan.github.io/ParentChild-BibleStudyInt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