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the content.

第22週 第3天 自立為王

讀經:

士師記 9.1-10.5【繁體】
【简体】 【NIV】 【YouVersion】
詩篇 140【繁體】
【简体】 【NIV】 【YouVersion】

每日靈修:基甸的網羅

May 29, 2024

(from 6/20/2018)

基甸以此製造了一個以弗得,設立在本城俄弗拉。後來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這就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網羅。” (8:27)

先從這以弗得造成的後果來看:
首先這個幾十磅重的以弗得是用米甸人的小小的耳環熔煉成的,顯示被殺的仇敵數目極其眾多,代表以少勝多的大勝仗的榮耀;其次這以弗得有幾十磅重,顯然不是祭司穿在身上的以弗得,而是一個金像(“做形像”是十誡第二條禁止的。)。基甸最初造這個像當然不是為了百姓來“跪拜”,更可能的是對於神的大能拯救的紀念。可以想像在當時可能常有這樣的場景:一個父親指著以弗得對兒子說:“Be hold!這是用很多很多米甸人的那種小耳環做成的這麼大這麼重的以弗得,(孩子說:哇!),是神使用基甸拯救了我們!神與我們同在!” 基甸製造的以弗得吸引了很多以色列人,也許他們先是來“瞻仰”,到後來卻變成了敬拜!這戰利品,若是用來紀念神的作為,其實算是“奉獻的聖物”了,按照神的要求,應該是送進會幕,而不是設立在其他地方做紀念——以前不是很明白神的這個要求的道理,如今從基甸的以弗得致使百姓陷進偶像崇拜的事情,才稍微明白一點神的心意!這以弗得成了除了示羅的會幕和約櫃以外,另一個很吸引民眾、與神的大能拯救相關的物品,也許往示羅去見神的以色列民,被分流了不少到俄弗拉。基甸製造的以弗得,使俄弗拉不知不覺中成了另一個宗教中心。基甸作為領袖,直接違背了神的第二條誡命,致使百姓陷入罪中。(出埃及記20:4-6)

從基甸自身在鑄造以弗得的時候的情況來看:
當時基甸名聲大噪,眾望所歸,以色列人說“願你和你的兒孫管理我們”(8:22),士師並非世襲,以色列人的要求,是在要基甸做王。基甸推拒不做,說“我不管理你們,我的兒子也不管理你們,惟有耶和華管理你們”(8:23)——耶和華才是以色列人的王,基甸存著敬畏的心尊主為大。他此時十分地榮耀,作為神新興起的領袖,按照神的心意,他應該操練一個專心敬拜神的生命,成為百姓的榜樣,這就意味著他要常按節期、敬虔謙卑地到示羅去獻祭、去朝見神(士師記21:19:在示劍大路以東的示羅,年年有耶和華的節期)。可是,在每年要上去三次敬拜神的那個示羅,有著曾對他“瘋狂地控告”(ESV 8:1)的以法蓮人。當時以法蓮人的怒氣雖消,但是他們在罪裡的狂妄不曾消滅,到了耶弗他做士師的時候,他們還是同樣地控告耶弗他,連所說的話都沒變化——可見以法蓮的這種心態是長久的。對於基甸,當時用柔和的言語消除對方的怒氣容易,但是日後常常要到對方那裡去面對他們的頤指氣使,真是難上加難!基甸鑄造以弗得,是不是心底深處在盡可能避免與示羅接觸呢?

從基甸自身在造以弗得以後的生活來看:
基甸有很多的妻子,其中一個妾是示劍人。示劍也屬於以法蓮,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城鎮,第一約瑟葬在那裡,第二,這是約書亞去世前集結以色列人訓話的地方(約書亞記24)。要說以法蓮第一重要的城是示羅,第二重要的可能就是示劍了!基甸和他這個妾的關係也必較奇特,是那時候的一種“夫訪式”的關係,就是女子住在父家,丈夫只是時不時來探訪一下,生下的孩子歸母親,其實也就是歸女子的父家。基甸這個妾的家看起來在示劍頗具有一呼百應的影響力(9:3)。從後面反叛亞比米勒的迦勒(不是猶大支派的Caleb迦勒,是Gaal迦勒,中文翻譯同樣,其實不是同樣的名字)所說的話(9:28),這示劍人更願意稱自己為“哈抹”的後裔(就是雅各的眾子屠城的時候的那個迦南人示劍王哈抹),有的解經認為這些示劍人包括基甸的妾家都是迦南人,不過他們也很有可能是佔領示劍的以色列人(——當我們讀到約坦在基列心山上的咒詛的時候,他的宣告顯然是將這些示劍人作為以色列人。),只是他們選擇看重他們的城市“示劍”的人文歷史遺產超過神的選民的身分(即使是現在的世代,神的子民裡這樣的心態不是也很多嗎,我們是首先認為自己的“中國人”“台灣人”“香港人”“美國人”“北美亞裔”“日本人”“韓國人”“馬來華裔”……,還是單單認定自己是在神國裡的新人呢?)!不管是哪種情況,都可以看出基甸與他這個妾的關係,更大成分上是利益的結合。基甸親近示劍,卻不親近示羅,為什麼呢?
俄弗拉的以弗得一定也給基甸帶來很多的財利,從世界的角度看,晚年的基甸不再是“至微小”的,他的家族也絕不再是“至貧窮”的。他娶多妻,單單兒子就生了七十個,沒有極雄厚的經濟實力是無法維持這個家族的(聖經上紀錄的另外一個有七十個兒子的是亞哈王)。基甸不僅富足,勢力也強大,他如同王一樣,使用婚姻來聯絡各方力量。有意思的是以色利人在他死後開始拜的那個“巴力 比利土”,意思是“約之神”,他們拜這巴力,是不是因為基甸的死影響到很多合約,他們想要特別得到對這些約的保障呢?!
雖然基甸拒絕做王,後來他的七十個兒子,其實卻是在管理以色列(9:2)。基甸娶多妻、生眾子,與四圍建立關係,——這樣的生活並不像他以前那些士師的生活,而更像是日後的君王的生活!基甸曾經是至貧窮至微小,即使是在為主熱心做工的時候,也被以法蓮人“瘋狂地控告”(ESV 8:1),被疏割人和毗努伊勒人“譏誚”,他雖在眾人擁戴的時候顯示敬畏神的心,但在這之後努力靠著自己改變貧窮、微小和被欺壓被藐視的地位。但對這些東西的追求,卻最終成了他和他的後裔的網羅,並陷以色列人於拜偶像的邪淫之中。

從基甸的後代來看:
亞比米勒,雖是他的兒子,其實根本沒有機會跟父親相處,沒有得到父親屬靈的帶領和管教。亞比米勒狡詐,他的勇猛雖類似父親,但是絲毫沒有父親的敬虔之心。他的心目中,以色列人的王應該是基甸(和基甸的兒子),而不是耶和華。他的思想和手段,跟神沒有一點相關——他用利益誘惑示劍人跟隨他,他用獻給偶像的金錢,收買敗壞的匪類,屠殺自己的兄弟。他全人都奉獻給敗壞,最終也被敗壞所滅。
倒是基甸的小兒子約坦,顯出的卻是先知的樣式。他選擇的山,不是以色利人進迦南地時候宣告咒詛的以巴路山,而是宣告祝福的基列心山(申命記11:29,27:4-13,約書亞記8:30-33);他所用的比喻,也非一個在屠殺中倖存的人對仇敵的痛斥,而是從先知的角度指責示劍人所立的王是悖逆神的王,他所宣告的咒詛,也是將申冤的權柄交在神的手中。神沒有讓他等待很久,三年,亞比米勒和示劍人就以詭詐彼此相待,一起覆滅了。

基甸的教訓太刻骨銘心了!靠主徹底原諒欺壓自己的弟兄,比靠主戰勝欺壓自己的仇敵要艱難!徹底的原諒不是一時的功課,而是一生的功課;敬畏神,也不是一時的感動,而是一生刻苦己心的操練。罪真的如麵酵一般,一開始只是小小的,甚至好像只是一時信心軟弱,不在神面前徹底處理,日後卻發酵全團,不可收拾!也許,我們也會面對基甸的挑戰,如同基甸一樣在神面前手潔心清為主做工,但卻從自己的弟兄那裡受了無故無辜的冤屈,雖然忍耐退讓,消了對方一時的怒火,但卻清楚知道我們無法消了這怒火後的罪。基甸不知道,以法蓮的狂妄最終被管教,會幕最終甚至離開示羅搬到耶路撒冷,神必管教悖逆的兒女,為受屈的申冤;但是只要神還沒有收回給那人的權柄,即使受了冤屈,並且可能還要一再受冤屈,還是要伏在那神所賜的權柄之下;即使覺得心中軟弱無法面對,總想逃避,也要求主加添力量,因為主乃是在用各樣的環境、各樣的人,將我們打造出建造全備的品格,成為合主使用的器皿。

Zhuo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