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the content.

10/26 第43週 第3天 甘心的捐助

讀經:

哥林多後書 8-9【繁體】
【简体】 【NIV】 【YouVersion】
詩篇 106【繁體】
【简体】 【NIV】 【YouVersion】

每日靈修:操練恩典 (3)

October 26, 2022

(2018-10-25)

現在有很多的慈善組織、社會活動(比如環保)、政治黨派,當他們向我們募捐的時候,我們會做些什麼呢?我們會衡量對方代表的人群的貧困和需要有多大,我們會看這組織對募款的分配是否誠實,我們會看這社會活動是否合我們的理念,我們也會看這政治黨派的政客是不是能代表我們的利益、配得使用我們辛辛苦苦掙得的辛苦錢。是的,這是我們在這世界捐助的時候常關注、衡量的事情,是管理錢財的聰明。

但是,在教會的奉獻和捐助,跟屬世的捐獻不同,有很深的屬靈意義。這捐獻是基於對自己的歸屬和價值定位的認知,是出於對神的感恩,是學習主耶穌那樣的完全的恩典。

我們看馬其頓眾教會,他們並非是富有的教會。

他們遇到“在患難中的大試煉”,但是他們卻“仍有滿足快樂”;

他們其實“極窮”,卻“格外顯出樂捐的厚恩”;

他們按照自己的力量,甚至是“過了力量”,捐助其他教會;

他們是“自己甘心樂意地捐助”。(8:2-3)

我們若是看馬其頓眾教會的榜樣,就會看到,他們的奉獻的行為,是出於“恩典”(grace) (8:1,弟兄們,我把神賜給馬其頓教會的恩告訴你們;ESV: We want you to know, brothers, about the grace of God that has been given among the churches of Macedonia)。“Grace of God”不僅僅限於物質的賜福,更是靈裡的福氣。這在馬其頓眾教會運行的神的恩典,不僅僅是在大患難、大試煉、極貧窮裡幫助他們“滿足快樂”,還讓他們富足漫溢以致於要急切分享自己的滿足和快樂。我們父母那一輩,多經患難與貧窮。有的老人家們一生都在為錢財緊張發愁,省吃儉用,戰戰兢兢地生活,的確,在中國幾十年前那個時代,沒有人看得到出路;及至後來經濟發展的時候,那省吃儉用、一生發愁,好不容易積攢的錢,在通貨膨脹和經濟大發展中一下變成汪洋中的一滴水,幾十年的戰競不能為自己掙來分毫。當回想的時候,真是覺得這一生的戰競實在不值得。馬其頓眾教會極其貧困,又有大患難大試煉,卻仍滿足快樂,神的厚恩就在這裡顯明了。我們在北美生活,實在是富足,但是仍然為錢財憂慮,畢竟水漲船高,生活開支、孩子的教育費用,沒有一樣不讓人掛心。但是不要在晚年回顧的時候,後悔自己當初太過緊張,沒有敞開享受神所賜的家庭和兒女和一切屬靈的福氣,努力建造最有永恆價值的工程。願主的恩典沒有阻攔地運行在我們中間。

在主的恩典中,馬其頓眾教會將自己獻給神(8:5,這句話要看ESV,意思是說,馬其頓眾教會的樂捐行為,不是使徒們所意料到的——not as we expected;他們首先將自己奉獻給了主,然後歸附使徒,再三請求使徒讓他們參與捐獻。)。對主的委身是他們熱心捐獻的根源:他們的心態,不僅僅是在貧窮中的樂觀,而是在此更加進一步,是全人的奉獻;他們不僅僅是在主的恩典裡有滿足快樂,他們也深知這平安喜樂的來源是因為自己完全屬於主。之所以說這是更進一步更深一步,是因為當人在逆境中樂觀的時候,總還有盼望是關注“自己”的境遇的改變,當人在恩典裡有安全感的時候,還是有關注“自己”的感受,但是當全人奉獻的時候,是立志將“自己”全都放下了——我的一切都屬於主,因此即便只有兩個小錢,都不需要保留。

馬其頓眾教會的捐助行為,是在操練學習主耶穌的樣式,施予人恩典。保羅說他們“再三地求我們,准他們在這供養聖徒的恩情上有份”(8:4)。這裡的“恩情”,在希臘文原詞charis的本意當中,有favor(恩惠、幫助)、grace(恩典) 和 thanks(感謝)的意思。“恩惠”就不用說了,馬其頓教會是想幫助其他的在患難中的弟兄姊妹;“感謝”也很容易理解,他們的奉獻本身就是來源於對主的感恩;但是這個“恩典”的意義更有味道!什麼是“恩典”呢,恩典就是本不配得的人卻得到了,他就蒙了恩典。馬其頓教會在奉獻的時候,有在衡量被資助教會的需要嗎?沒有!事實上,他們可能比被資助的教會更加需要幫助;他們有衡量募捐的使徒們和分配捐款的教會領袖的資格嗎?沒有!他們是因著向神的奉獻,然後才歸附使徒,意思是,他們如此信任使徒,是源於他們自己對神的委身。由此可見,馬其頓教會所行的,不是一般世俗意義的“捐助”,而是在學習、操練像主耶穌那樣向不配的人施恩的樣式(8:9)。

這也是對我們現代的信徒的提醒。

主喜悅樂於施予的人,他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

——這不是物質世界的邏輯,而是屬神的邏輯。有一本給孩子的書,叫做“have you filled a bucket today”,講得很有意思。它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小桶,小桶滿的時候,人就是快樂的,小桶空的時候,人就低落悲傷;當我們去愛別人、關懷別人的時候,就是把他/她的小桶填滿,但是當我們對別人不友善甚至欺侮人的時候,就是在從他/她的小桶裡把好心情舀出去;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往別人的小桶裡添加的時候,我們的小桶裡的東西不會變少,反而增加;但是當我們把別人小桶裡的東西舀走,以為可以加在自己的小桶裡,讓自己感覺好的時候,卻發現我們的小桶裡反而也減少了。——這是感性的邏輯,我們都有經歷過,屬靈的邏輯也是同樣的道理。

——同時,神又能、並且常常通過物質來成就屬靈的邏輯!當我們思考這屬這世界的情感的邏輯的時候,我們知道它跟物質的邏輯少有交集,甚至感性的邏輯常常鄙視物質的邏輯。但是神卻是同時掌管物質與靈。當我們在甘心樂意在物質上施予的時候,卻可以種下屬靈的種子,結出仁義的果子,並且主樂意供應我們更多的種子,好讓我們結出更多的義果(9:6-11)。

因此,我們若是在主裡捐助奉獻,應當不是出於屬世的智慧,而是出於心甘情願,這心甘情願,是出於“活在主的恩中”的滿足喜樂,“獻上身體當作活祭”的完全委身,和“以基督的心為心”學習和操練主耶穌的完全的恩典。

Zhuo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