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the content.

第16週 第4天 竭誠愛主

讀經:

創世記 41-42【繁體】
【简体】 【NIV】 【YouVersion】
詩篇 109【繁體】
【简体】 【NIV】 【YouVersion】

新增靈修:創世紀 41-42

April 21, 2022

近年來美國讀書的小留學生越來越多。四、五年前我因著心中的感動,聯繫孩子學校的國際部主任,問他們需不需要幫助國際生的義工。她非常高興,把三個從國內來讀書的初中生交給我,讓我幫忙輔導他們的功課,每兩週的一個下午,我在Office hour去學校見這三個孩子,如果他們功課上有什麼問題,我可以講解;如果有跟學校交流的問題,我可以成為中間溝通的橋樑。只是沒有想到,我本來是做功課的輔導,很快變成心理輔導,這些小小年紀來到美國的孩子,面對的語言、文化和身分的挑戰,比我一開始想像的大很多。

前面是後話。重點是那時候國際部主任給了我一份關於中西文化的分析文章,(可見她為了這些孩子們也是費盡了心思),文章的內容也給了我不同的視角,我在某一次靈修筆記中也有提及。文章說,東方文化(這包括中東地區),是榮耀與羞辱文化(Honor and shame)。而西方的文化是愧疚與寬恕(Guilt and forgiveness)的文化。前者是我的原生文化,好理解,就是一人的榮耀是大家的榮耀,一人的羞辱會讓整體蒙羞,反之亦然。後者不是我的原生文化,雖然在美國已經二十幾年,這個「guilt and forgiveness」仍然不是像「honor and shame」那樣深入骨子裡的。事實上,哪怕文章解釋了,我也不是特別能感受「guilt and forgiveness」究竟是個什麼道道兒。於是在後面的這幾年中,我不斷試圖觀察理解西方的這個文化底蘊,畢竟,這是我們的孩子們的原生文化。

我的淺薄的觀察之一是,就如同根植東方文化的我們,一但集體榮譽受辱,自己立即義憤填膺一樣;根植西方文化的(當然也是受基督教新約影響很大),一旦有傷害發生,很快想到的是寬恕;一旦他們做了什麼傷害人的事,心生內疚,就想到的是尋求寬恕(也許這也是目前討論的賠償過去的奴隸的現在的後裔的理念來源之一)。在這樣的文化中,當有傷害的時候,有一個人們沒有意識到的從社會和文化來的壓力,就是你要寬恕。寬恕不是錯的,但是這個文化壓力推著人在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去做寬恕的決定,跳過了中間要經歷的漫長的醫治的過程,寬恕,一不小心就成了法利賽的律法主義。

說了這麼多,是因為讀約瑟的故事的時候,會常有一個疑問,約瑟採用的行動,是有遠見的智慧,還是順著自己感受的試驗?他為什麼「磨折」這些弟兄,為什麼不認他們(其實一開始就認了他們,估計他們被嚇得更厲害,哈哈)?還有一個疑問,就是,約瑟在初見到他的弟兄的時候原諒他們了嗎?若是原諒了為什麼還要如此對待他們(這又涉及到寬恕的心帶來的行為究竟是什麼?)

我每次讀這一段的時候都還忍不住會這樣去問,但是忽然又意識到,也許最關鍵的問題,其實是「我問什麼要這樣問?」。我其實已經有了太多預訂的想法,認為以約瑟和神的關係,他這時候應該是更完全的「寬恕」,而他的「寬恕」帶來的行為,也應該是與這樣的試驗的行為有些些不同的。

其實,我問約瑟為什麼如此做的時候,是忽略了兩點。第一點是約瑟決定寬恕,不代表神在他身上的醫治的工作已經完成。的確,他給他的兩個孩子所起的名字都反應了神在他身上的醫治,但是醫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親眼見到他的弟兄們,在與他們互動的過程中看到神的作為(就如同雅各與以掃的相見一樣),是約瑟得完全醫治必須要經歷的那個句點 —— 句點也許都還不大精確,或許是一言難盡的省略號。第二點,是寬恕的心帶來的行爲,並非是對傷害自己的人完全敞開,或者對待此人的方式完全回到從前,或者是與此人相處的方式和與其他人一樣,這樣理想的行為和相處模式是建立在雙方同樣經歷神的饒恕和醫治的能力的基礎上,並非僅靠著一方就可以達到。這一點大約是很多對「寬恕」的理解的誤區,我們傾向於用行為去衡量寬恕的「心」,卻忘了人與人的關係錯綜複雜,人與神的關係也是外人難以測度評斷。約瑟和他的弟兄們的關係再也不可能回到從前,約瑟對待他的弟兄們也再也不可能回到他17歲懵懂無知的天真,從後面的經文我們也可以看到,如果沒有約瑟的權勢,有可能他與他弟兄們的關係更加疏離尷尬(50:15-21);但是這都不代表約瑟沒有寬恕他的弟兄。誠然我們要以基督的心為心,要以基督的寬恕去寬恕,但是只怕我們不能以基督所能行的,來成為衡量人心是否寬恕的標準。

琢琳